极客网・极客观察4月23日 近年来,美国在中美AI竞争中频繁提及所谓的“AI霸权争夺”。尽管这一说法在现实中是否成立尚有争议,但不可否认的是,中国在美国的AI战略中已被视为主要竞争对手。
《巴伦周刊》指出,目前,美国在人工智能创新领域仍保持领先地位,但中国正在快速缩小差距。无论是在学术研究、资本投入还是政策战略方面,中国表现出强劲的追赶势头:海量的科研论文显示出学术活力,持续增长的投资推动产业发展,而全面的政策支持为AI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中美AI竞争的现状
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维克多・施(Victor Shih)对于中美AI竞争有着深入的分析。他指出,在AI领域,中美两国已经势均力敌。中国的工程和计算机科学教育体系规模庞大,为行业输送的人才数量远超美国。然而,美国在吸引国际顶尖人才方面拥有明显优势,其中许多杰出人才来自中国,这种人才流动效应对美国AI的发展至关重要。
维克多・施进一步指出,尽管美国的初创企业资本市场表现优于中国,但如果经济市场出现长期不稳定,这一优势可能被削弱。
根据斯坦福大学发布的《2025 AI指数报告》,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在AI相关出版物和专利数量上已开始领先。中国AI技术的快速发展,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战略规划。中国始终致力于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,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,这种战略为AI产业的崛起提供了保障。
对于美国而言,DeepSeek R1的崛起发出了强烈信号,表明其已具备与美国顶尖AI模型抗衡的实力。即便美国依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,仍无法显著拉大与中国的差距,这一趋势加剧了全球AI竞争的激烈程度。为了在技术领域取得领先,中国科技公司、初创企业和顶级高校展开深度合作,形成协同创新的发展模式。
目前,中国的AI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竞争的态势。百度、阿里巴巴、腾讯等科技巨头在各自优势领域持续深化AI应用。同时,智谱、MiniMax、月之暗面等新兴企业迅速崛起,以高速的创新推出独特产品,并吸引大量资本,推动AI生态的繁荣。例如,腾讯的混元T1模型已成为能与DeepSeek以及阿里、百度新模型竞争的重要力量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中国企业普遍推崇开源模式,这种模式虽然能加速技术创新和行业协作,但也面临营收困难和技术安全等挑战。此外,中国高校在AI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。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浙江大学等高校产出大量高质量学术论文,其中北京大学自2022年起一直在AIRankings榜单中名列前茅。
DeepSeek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高校充足的人才储备。其创始人梁文峰毕业于浙江大学,团队中有许多成员来自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。在中国,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已经深入到从AI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开发的各个环节,形成了无缝的创新链。
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詹姆斯・刘(James Liu)回忆道:“在北京大学时,我每周都能看到大量AI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投身创业,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。”
然而,中国的AI产业也面临诸多挑战,例如,美国对芯片出口的限制对中国AI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造成一定影响。尽管外部压力存在,中国AI人才的回流趋势显著。例如,知名AI专家朱松纯从美国加州大学毕业后回国,目前担任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,以及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、智能学院院长等职务。
朱松纯在最近的演讲中表示:“通过中国的视角创造世界级技术,这是我们的目标和责任。”他还强调,在通用人工智能时代,中国完全有能力掌握主动权。
2030:超越美国的可能性
《泰晤士高等教育》预测,到2030年,中国有可能超越美国,成为全球AI的领导者。这一观点并非毫无根据——数据显示,2023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AI人才输出国,并在AI专利领域占据主导地位,专利产出量占全球总量的61%,展现出强大的创新潜力与人才储备。
尽管如此,中国的AI产业与美国相比仍有差距。在高影响力研究和顶级AI模型数量方面,美国仍然领先。斯坦福大学数据显示,2023年全球知名AI模型中,美国拥有61个,欧盟21个,而中国只有15个。这表明尽管中国在专利数量上占优,但在尖端模型的开发和应用层面仍需进一步突破。
中美在AI技术发展路径上也有差异,尤其是在学术界的作用定位上。中国的AI发展高度依赖大学体系,这些高校不仅承担前沿理论研究,还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落地。尽管这种模式高效整合了科研资源,但也引发了争议:中国能否依靠大学驱动的发展路径超越美国?或是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可能限制创新活力,使中国陷入长期追赶状态?
而在美国,AI研究的主要力量是私营企业而非学术机构。斯坦福大学在《2024 AI指数报告》中指出,随着AI模型的训练成本不断增加,传统的AI研究中心——大学,已难以承担开发前沿基础模型的重任。
莱顿大学的中国问题专家罗吉尔・克里梅斯(Rogier Creemers)认为,西方通常将企业视为股东和管理者的利润工具,而中国的观念有所不同。在中国,企业获得利润的同时也承担着帮助政府实现发展目标的责任。
克里梅斯补充道,西方普遍相信市场能够解决问题,企业只需为所需的技能组合付费,市场自然会提供,而中国则更积极地创造有利条件以促进企业发展。
悉尼科技大学的玛丽娜・张(Marina Zhang)认为,中国的大学需要在教育上与私营部门的发展保持同步,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挑战,因此中国鼓励大学与企业合作。
人才留存也是一个关键问题。美国智库MacroPolo的研究表明,2023年美国仍然是全球AI人才的主要流入地,但中国培养的AI人才数量庞大,并且越来越多的人才倾向于留在国内发展。
克里梅斯指出,特朗普的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美国对中国学者、工程师和专家的吸引力,这对中国AI产业生态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。
文章总结
综上所述,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。中国依托政策支持、人才储备及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快速崛起,而美国凭借技术创新和全球人才优势保持领先。尽管中国在专利和人才方面展现出强大潜力,但在高端技术和模型开发上仍需努力。未来,中美在AI领域的发展路径和策略将影响全球科技格局,值得持续关注。